新京报讯(记者曹晶瑞)7月1日,位于北京世园国际旅游度假区的世园古生物研学基地落成并正式对外开放。新京报记者从延庆区了解到,该基地以沉浸式展厅为核心,融合化石展览与研学实践,开创“从远古到未来”的自然科学教育新模式,不仅为世园暑期研学注入新活力,更填补了延庆地区古生物科普教育的空白。
世园古生物研学基地坐落于北京世园国际旅游度假区百蔬园东侧,总占地面积2962平方米,分为上下两层展区。一层展区以巨型恐龙骨架为视觉焦点,前厅景观区通过时空隧道设计串联起生命演化的关键节点。展区内陈列亚洲最完整的体长24米的合川马门溪龙骨架,以及15项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科学》封面成果的部分化石模型,成为吸引青少年的“明星展品”。二层空间规划为科研办公区与化石修复实践区。化石修复实践区创新设置“开盲盒”式野外发掘体验,可同时容纳30至50人操作“皮劳克”石膏包化石保护技术,近距离接触科学考古流程。
基地以化石发掘体验区、古生物装架区、研学展示区等七大主题展区系统呈现地球46亿年生命演化历程,通过沉浸式展厅设计,带领参观者穿越时空隧道,直观感受从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到人类演化的壮阔进程。
针对古生物的科普研学,世园设计了多种课程,基地采用国际前沿的吸引、探索、解释、拓展、评价5E教学法,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专家团队根据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的认知特点开发差异化课程体系。针对5岁至12岁儿童设计的小盗龙模型制作、地层三明治手工课等趣味活动,为10岁以上青少年准备的颅容量测量、恐龙骨架拼装等实践项目,都体现了“做中学”的教育理念。
作为北京世园公园“教育+生态+科技”融合发展的重要实践,该基地充分利用园区503公顷生态资源,创新性地将古生物演化与现代生物多样性研究相结合。参观者还可以在庭院花园中对比观察蕨类植物化石与其现存近缘种,在湿地景观和植物馆中感受生命演化的连续性,形成“远古-现代-未来”的完整认知链条。
北京世园研学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孟秀琴表示,近年来,园区持续强化研学教育板块,已累计接待25万青少年参与各类实践活动。举办的“万名师生自然生态实践”活动更是吸引了海淀、延庆30所学校积极参与。此次古生物研学基地的开放,将进一步丰富园区的科教资源,完善“科技+生态”研学体系,为青少年科学素养培育提供更广阔的平台。
目前,世园古生物研学基地已经全面对公众开放,市民游客可通过“世园研学”官方微信公众号购票。交通方面,自驾可导航至“世园公园1号门”;选择公共交通的游客可乘坐高铁至延庆站,换乘Y42路公交车直达园区。
随着暑期来临,基地将推出恐龙复原拼装、沙坑寻宝等一系列亲子科普活动,为公众提供近距离接触科学、感受生态魅力的优质平台。
诚多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